黨的十九大以來,組織人事部黨支部始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踐行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和新時代黨的組織路線,貫徹落實集團黨委黨建“提能”工程系列部署安排,基層黨組織建設、干部人才隊伍建設、任期制和契約化管理等工作序時推進、落地開花。
緊扣“三個環節”,管黨治黨責任進一步壓實
建立知責明責覆蓋體系。每年簽訂《黨建責任書》,印發《黨建工作責任手冊》,健全黨組織書記第一責任人職責、班子成員“一崗雙責”、分管領導直接責任、牽頭部門具體責任“四位一體”責任體系,黨建工作目標任務清晰明確。
建立履責督責落實機制。逐級建立黨委領導班子成員基層黨建工作聯系點224個,黨委書記帶頭做到“六個一”,班子成員認真履行“五帶頭、五表率”,形成以上率下、上下聯動、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抓實日常跟蹤督促,打出“月度跟蹤、半年督導、年度述職、專項抽查”組合拳,壓茬推進重點工作、突出解決難點問題。
建立述責考責保障制度。構建“定量+定性”黨建考評體系,全覆蓋推行黨組織書記抓黨建述職評議考核,并將考核結果納入企業領導班子及成員年度綜合考核評價,形成評優評先看黨建、績效兌現看黨建、干部選用看黨建的鮮明導向。
黨組織書記抓基層黨建工作述職評議會
抓實“三項工程,基層黨組織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進一步增強
深化標準化規范化建設工程。深入開展黨的建設“提能”工程,落實基層黨建推進年、“落實條例、提升質量”專項行動工作要求,扎實開展“兩學一做”、“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推動基層黨組織全面進步、全面過硬。嚴格落實“四同步”要求,把支部建在車場站場、一線網點、建設工地,嚴格組織體系設置,實現黨的組織應建盡建、黨員空白班組全面消除。五年來,集團新增黨組織345個,現有黨組織583個,其中,黨委43個,黨總支28個,黨支部512個。選優配強黨組織書記,配備專兼職黨務工作人員3250名;發展黨員1835名,培訓入黨積極分子2280人次、黨組織書記和黨務工作者1605人次;集團現有黨員9369名,其中,大專及以上學歷黨員7719名,35歲及以下黨員3246名。制定《基層黨組織規范化建設指導意見》《基層黨組織黨建活動經費使用管理辦法》等制度20多項,編印《黨支部換屆選舉工作指導手冊》《發展黨員工作參考手冊》等工具書5套,“1+N”標準化體系初步形成。
深化黨建與業務融合工程。持續開展黨員身邊“三無”活動,深化黨員先鋒崗、黨員責任區等經驗做法,創建黨員先鋒崗425個、黨員責任區1661個,命名集團級黨員先鋒崗(個人)20名、黨員先鋒崗(集體)10個、黨員示范責任區10個,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在聯系群眾、服務生產、疫情防控、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等方面主動奉獻、積極作為。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集團黨員積極赴社區進行志愿服務,惠及群眾超1.5萬人,抓住“小切口”服務“大民生”的具體實踐得到進一步深化。面對疫情大考,各級黨組織聞令而動,成立管控區臨時黨支部、組建黨員突擊隊,黨員主動亮身份、踐承諾,讓黨旗始終在抗疫一線高高飄揚。1名黨員榮獲全國、全市優秀共產黨員稱號,9名黨員榮獲市國資委系統優秀共產黨員、優秀黨務工作者稱號,5個黨組織榮獲市國資系統先進基層黨組織稱號。集團黨委評選表彰優秀共產黨員299人次、優秀黨務工作者274人次、先進基層黨組織188個。
深化黨建品牌培樹工程。扎實開展“一企業一品牌,一支部一特色”活動,指導所屬黨組織結合自身特點全力打造黨建品牌,相繼培育推出“鐵”字號、“山城的紅色專列”、“‘5優’維保先鋒”等一批立得住、叫得響、推得開的特色品牌,打造黨建示范點5個,推薦申報市屬國有企業“四強四好”黨支部20個,推動黨建品牌從“一枝獨秀”到“百花齊放”,形成“培養一個、帶動一片,提升一個、影響一片”的良好工作氛圍。
創建“四強四好”黨支部,命名黨建示范點5個,推動基層黨建全面進步、全面過硬
設立黨員責任區1661個,充分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
著眼“三個維度”,選人用人機制進一步健全
強化制度建設力度。圍繞建設忠誠干凈擔當的高素質專業化干部隊伍,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堅持把政治標準放在首位,先后修訂完善中層干部管理、外派專職高管管理、外部董事管理、員工職級管理、企業領導人員綜合考核等相關制度,進一步推進選人用人工作制度化、規范化、科學化,不斷提高選人用人工作質量和水平。
拓展選人用人深度。選任程序更加嚴謹。研究制定黨委書記專題會議事規則,將人事醞釀環節規范化、程序化。嚴格執行“四必核”,對醞釀人選的干部人事檔案、黨風廉政意見、信訪舉報情況、個人有關事項做到應查必查、早查早核,并按有關要求落實廉政意見雙簽字。認真落實民主集中制,選用干部由黨委集體討論決定,黨委委員對任職人選充分發表意見,每名干部任免均進行無記名票決。研究制定干部選拔任用全程紀實辦法,全程記錄干部選任的每道程序、每個事項,形成干部選拔任用責任閉環。中層管理人員結構顯著優化。始終堅持正確選人用人導向,進一步開闊選拔視野、拓寬來源渠道,下大力氣解決集團中層干部來源單一、平均年齡較大及本部職工成長通道閉塞等問題。集團本部一大批優秀骨干成長為中層管理人員,干部隊伍的年齡結構、知識層次、職稱水平均有顯著改善,干部梯隊建設初具雛形。集團黨委目前直接管理中層干部130名,五年來,從市級部門、區縣黨政機關、市屬國企等單位選拔中層干部11名,集團本部成長32名,推薦1名干部成長為市管領導干部,推薦1名干部到市級部門掛任領導班子成員。“80后”中層干部從2017年的1名增加到21名,研究生以上學歷干部從34名增加到53名,具有中級職稱以上干部從75名增加到117名。優秀年輕干部隊伍日益充盈。始終把年輕干部工作擺在重要位置,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年輕干部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逐漸形成日常發現、動態管理、持續培養的工作機制。通過年輕干部專題調研、談心談話、頂崗鍛煉、專項培訓等形式,掌握集團系統優秀年輕干部31名,并結合實際表現情況進行動態調整、有進有出,年輕干部庫始終保持一池活水。對所屬企業干部人事工作管控取得突破。深刻領會黨管干部原則,堅持“一盤棋”使用干部,先后就所屬企業中層干部管理、機構編制調整、職級管理等工作出臺一系列制度文件和指導意見,有效形成重大事項請示報告的良好工作紀律。五年來,集團本部18名職工交流到所屬企業擔任中層干部,所屬企業13名中層干部實現橫向交流,選人用人風氣得到明顯改善,干部人事工作宏觀管理得到有效保障,為集團系統干部隊伍健康成長打下堅實基礎。本部機構職級改革取得重大成效。根據國務院國資委、市國資委“去機關化”及國企改革相關要求,按照“小總部、大產業”的改革思路,聚焦黨建統領、戰略管控、資本運營、資源統籌、干部管理、風險管控等職能,對集團本部機構進行優化調整,強化前期規劃設計及TOD開發工作力量,全面落實紀檢監察體制改革,依托數字化轉型讓相關業務中心逐步落地。五年來,采取人才引進、社會招聘等方式招錄優秀人才88名,為集團干部隊伍注入源頭活水。配套修訂本部職工職級管理辦法,將本部一般管理人員職級分為10級,讓職工工作更加有盼頭、有念想。五年來,員工職級晉升134人次,切實打通一般管理人員職級上升通道,形成擔當作為者優先晉升的良好風向。
提升干部監督高度。堅持聚焦政治建設,把政治標準和政治要求貫穿監督工作各方面全過程,把牢政治監督主線、緊盯“一把手”監督關鍵人員、把握干部選拔關鍵環節,認真執行年度報告選人用人工作制度。嚴密組織專項治理,開展領導干部違規兼職摸排專項清理、領導干部親屬違規經商辦企業專項清理等。嚴格日常監督,設立干部監督電話專線,嚴查信訪舉報。印發選拔任用工作提醒函,建立選人用人常態化檢查制度,對所屬企業定期開展黨委巡察選人用人專項檢查、干部人事檔案專項檢查等,及時發現和查擺所屬企業干部選拔、檔案專審等方面問題,并動真碰硬督促整改,有力推動所屬企業干部工作不斷走向規范化、科學化。
堅持“三個優化”,人才隊伍活力進一步釋放
優化機制,統籌人才政策制定。堅持黨對人才工作的全面領導,成立集團人才工作領導小組,統籌開展集團系統人才工作。成立集團人才規劃與培訓中心,進一步健全人才培訓培養工作機制,全力推動實施全員素質提升工程。
優化服務,搭建人才發展平臺。推動平臺建設。進一步健全完善以咨詢、研發、交流、育人、評價為核心的五大平臺,破除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四唯”現象,以實際需求為導向,按專業分類用好、用活人才。獲批重慶市公共交通技工學校國家級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黃德勇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運輸職院國家級(籌建)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等國家級平臺3個,增設陳曄市級首席技能大師工作室、官波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博士后工作站等市級平臺9個,增設張磊技師工作室、軌道列車司機大師工作室等企業級平臺8個,集團高層次人才平臺不斷充實。推動定制培養。聚焦集團一體化高質量發展前沿和重點領域,注重精準發力,進一步加強關鍵崗位管理人員和急需緊缺管理人才的培養,組織技術骨干和緊缺人才到專業院校交流培養50余人。建立187人的專業技術、專業技能、經營管理人才庫,納入重點培養。推進人才評價。深化職稱改革,規范職稱評審程序,加強職稱評審管理;全方位、各領域打破專業技能與專業技術之間的屏障,構建雙向互通成長通道,確保能夠讓各類人才各得其所、大展其才。持續深化繼續教育,鼓勵年輕員工積極開展學歷升級教育和相關職稱評定。近五年來集團學歷提升約1200余人,評聘職稱4000余人次。深化職業資格改革,申請技能鑒定(認定)權限,規范鑒定(認定)流程,每年開展技能鑒定(認定)約13000余人次,人才創新創造積極性得到較大調動。加大人才激勵。印發《優秀人才及示范團隊推薦選拔管理辦法(試行)》,新增入選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全國技術能手、全國交通行業技術能手、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勞動模范等國家級專家及人才18名,入選重慶市優秀企業家、重慶市年度經濟人物、重慶英才計劃等市級專家及人才33名,人才成長成才激勵作用不斷加強。
優化協調,構建人才整體合力。大力促進“師帶徒”全覆蓋。持續推進產教深度融合、校企緊密合作、產教互保共贏的學習型、創新型、智慧型人才發展模式,結合集團現有職教和培訓資源,打造企校雙師帶徒、工學交替培養新模式,切實發揮“產學研”聯合優勢。全面推行企業新型學徒制。實現新入職員工師帶徒全覆蓋,開展雙千雙師交流培養28人次,新型師帶徒培養1500余人。推動校企共建產業學院,探索實施“訂單+學徒”培養模式,簽訂訂單學員500余人。所屬軌道集團新型學徒制培養工作,作為企業典型經驗入選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編制的《中國特色企業新型學徒制工作指南》。大力促進崗位練兵常態化。陸續承辦“巴渝工匠”杯城市軌道交通行業系列職業技能大賽、全國城市軌道交通行業職業技能競賽、第十二屆全國交通運輸行業職業技能大賽等地區、行業賽事100余場,2萬余人次參賽,以賽代訓成效顯著。大力促進專業技術科學化。由“引進人才為主、培養人才為輔”逐步轉變為“培養人才和引進人才并重”。開展各類專家指導、技術交流、高級研修等活動,健全“塔尖”“塔基”人才培育體系。
集團參加在重慶舉辦的第一屆全國人力資源服務業發展大會
2021年重慶公交修理工技能競賽
集團承辦的第十三屆全國交通運輸行業職業技能大賽重慶市選拔賽
注重“三個聚焦”,經理層動力活力進一步激發
聚焦統籌協調,完善體系建設。認真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的決策部署,牢牢抓住經理層任期制和契約化管理這項國企改革三年行動的“牛鼻子”,激發經理層成員動力活力,提升企業市場化、現代化經營水平。高度重視,統籌推進。集團及各單位成立以主要領導為組長的改革領導小組,領導靠前指揮、集團上下協同發力,多次召開黨委會、專題推進會研究部署。建章立制,夯實基礎。構建經理層成員任期制與契約化管理“1+3+N”制度體系(即:1個辦法+3個模板+N個配套制度),同步抓好領導人員綜合評價、經營業績考核、薪酬管理、工資總額、責任追究等配套制度修訂,系統打通選任、考核、激勵、退出各環節,初步構建現代企業管理制度的經營責任制。分級分類,試點先行。按照“分級分類、試點先行、以點帶面”的原則,2020年在集團本部及所屬二級企業層面先期推行,2021年逐步在所屬各級子企業全面推廣。
聚焦科學考核,完善目標設置。以崗定責,突出差異性。堅持以“崗”定責、以“崗”考責,做到“一人一崗”制定崗位聘任協議,“一人一表”科學分類設置契約目標,實現差異化考核,個性化指標權重原則上應高于50%,避免工作任務“一刀切”、責權利“不對等”。鼓勵摸高,突出挑戰性。根據崗位職責和工作分工,按照定量為主,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原則,綜合上級部門考核任務、集團年度重點工作目標、企業“十四五”規劃發展目標、歷史數據、行業對標情況等方面,確定每位經理層成員的年度和任期考核內容和指標。個人年度個性化考核指標中,根據重要程度、權重等明確個人主要指標,主要指標須與崗位職責高度匹配,主要指標實行“一票否決”。科學制定富有挑戰性的考核目標,原則上參考近3年最好水平設置,部分企業結合實際,針對實際完成值好于考核目標時設置加分項,鼓勵經理層挑戰歷史最好水平。過程管控,突出動態性。動態跟進集團及各所屬企業主要考核目標任務完成進度,堅持重點專項督查和日常進度跟蹤相結合,建立“月例會、季總結、年報告”工作機制,突出問題導向、目標導向、結果導向,對推進不力、進度滯后、問題較多的企業進行督辦,建立生產經營問題清單、責任清單,實現臺賬式管理,找準問題和短板,定準對策措施,確保問題及時發現及時解決。同時將任期制與契約化管理專項工作作為三項制度改革評估重要內容,納入各單位年度經營業績考核和黨建考核,確保改革任務如期完成、取得實效。
聚焦推廣應用,完善剛性兌現。橫向到邊,縱向到底,不斷探索擴大實施范圍。堅持“不漏一戶、不落一人”原則,在集團本部及所屬子企業經理層成員中全面推行。部分子企業充分結合自身實際,參照借鑒任期制與契約化模式,將該管理方式延伸至其他副職領導和中層管理人員,簽訂崗位聘任協議或考核責任書,共計460余人次。靈活調整,動態管理,確保工作責任有效銜接。各企業嚴格按照崗位職責和任務分工,一人一崗逐人簽訂差異化的崗位聘任協議、年度和任期經營業績責任書等契約文本。部分企業針對子企業小、散、多等歷史特點,由執行董事或總經理與上級代管企業簽訂有關協議或責任書,建立符合企業實際的經營管理體制。部分企業任期中出現經理層成員或崗位職責分工調整,采用靈活設置聘任期限、動態管理崗位職責的方式,及時補簽完善聘任協議和考核責任書,較好地處理離任者與繼任者間的過渡關系,有效地保障責任擔當不落空、工作任務不斷檔。薪級聯動,剛性兌現,充分發揮激勵約束作用。在薪酬兌現環節,在相關契約中明確業績貢獻與薪酬兌現的關聯規則,根據經營業績考核結果剛性兌現,按貢獻大小充分拉開差距。在退出環節,在相關契約中明確經理層成員退出“底線”,從制度層面打通經理層管理的“最后一公里”。
奮進新征程,組織人事部黨支部將在集團黨委的正確領導下,直屬黨委的關心指導下,完整準確全面理解把握黨的二十大精神,堅持學思用貫通、知信行統一,把黨的二十大精神落實到組織工作各方面,在助推集團高質量發展中貢獻新力量、展現新作為。
(作者:湯小燕 馬海麗)